普惠金融领域也需要竞争,未来在针对“三农”金融服务的政策制定上,将会更加开放、包容,农信社可能不再专享优惠政策。这是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纪敏在“农信银杯”第六届中国农村金融品牌大典暨2016中国农村金融品牌建设论坛上做主题演讲时提出的核心观点。
这一观点的提出,是基于目前金融业发展呈现出的新态势。相当多的金融机构乃至金融业态对农村市场表现出极大兴趣,纪敏举例说,比如一些电商在农村的布局,以及一些股份制银行也在研究拓展,尝试把产品和服务深入到农村市场。“实际上,越来越多的机构看到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潜力,他们跃跃欲试。”纪敏说。
“所以,无论你是什么主体、什么样的机构、什么样的业态,只要你做了与政策导向一致的事情,比如普惠金融,你就应该获得相同的、平等的政策支持。”纪敏这样认为。
其实从政策监管层面,已经向这一方向做出了尝试和改变。纪敏举例说,比如央行的货币政策方面,包括再贷款、差别准备金政策、给第三方支付和征信机构放发牌照等等,“过去只是面向一些特定的金融机构,将来可能会面向更多的金融机构,甚至于包括非金融机构”。
演讲中,纪敏还着重强调了开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性。“偏离实体经济是非常危险的,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。”他说:“当时大量的创新各种各样的复杂的衍生工具,更多的是自我服务、自我娱乐。”
过去的几年里,金融资产市场的繁荣和价格上涨过快,包括大量的流动性、新增的融资,实际上流向的是房地产、股票等等这些资产市场。纪敏认为,这实际上恶化了全球产业分配不合理、恶化了全球财富分配不合理,违背了金融应该为普罗大众服务的基本宗旨。“普惠金融是金融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,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非常复杂的衍生品市场或者证券化方面的发展。”纪敏说,特别是新常态背景下,普惠金融更是大有可为。因为,如果没有一个很稳固的中等收入群体、没有一个逐渐发展起来的“三农”市场,那么要实现全面小康、要实现经济向消费拉动转型的目标,都将难以完成。而这些,都需要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。
在普惠金融需求越来越迫切和旺盛的当下,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,纪敏认为,互联网金融的确鱼龙混杂,但其中有一种类型是潜力巨大的,那就是“基于电商平台的,基于产业链的,基于产供销一体化”的这一类金融。他分析,这一类金融,无论是支付,还是授信,都发展得比较成功,因为它既解决了征信,又使服务更有针对性。
“未来普惠金融的发展必须牢牢地扎根于服务实体经济,从中寻找利润、培养竞争力,这是基本的原则。”纪敏说。
“普惠金融”成为“农信银杯”第六届中国农村金融品牌大典暨2016中国农村金融品牌建设论坛上的热点话题。该活动由中华合作时报社、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、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品牌与企业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。
中国人民银行、中国银监会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关领导,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、北京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、中国农业大学、中央财经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有关专家,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有关人士,以及全国农村金融机构的200余位代表出席了品牌大典及论坛。
论坛上,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纪敏发表了主题演讲《普惠金融发展的几点思考》,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则针对“农村金融的分层框架与政策改进”发表了主题演讲。来自科研院所、农商银行、投资机构、咨询机构的专家和高管针对论坛主要议题“智慧经营——逆周期下农商银行的突围战略”进行了交流。当天还揭晓了“农信银杯”第六届中国农村金融品牌价值榜评选榜单。